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普法动态 > 工作交流
四川市域“微治理”川味十足
法治日报 2022-03-30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部署以来,四川省全面落实试点各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会治理突出问题逐步破解,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显现。

  四川省积极发挥自治强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方面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驱动力,不断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根基,3年来,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川味特色、地域特点的自治强基样本逐渐探索成型。

  “小积分”累积群众好习惯

  共建基层治理“大平台”

  “你积了几个‘铜币’?”最近,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铜河街道的住户们一见面,总免不了聊上这么一句。

  所谓“铜币”,就是沙湾区铜河街道办事处建立的“铜河580”积分平台,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宣传学习、社区治理、信息上报等方式积累分数,当地群众形象地将积分比喻为“铜币”。

  “‘铜币’可以在商城里享受兑换、折扣等一系列福利。目前我们的积分平台已经有60多家商户入驻,12000余名注册用户参与积分,积分越多享受的福利就越多。”铜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廖德云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通过监督、评选等手段,对商家进行规范,让整个平台积得到分,兑得上礼品,以此建立起一个“社会信用大超市”,群众也乐于边积分,边逛“超市”。

  “积分制”不仅有积分,还有扣分。在乐山市夹江县金银河村,村民家里脏乱差会被扣200积分,其他的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也会被扣分。金银河村党委副书记兼村纪委书记郑汪强说:“扣分达到负数,我们就会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帮他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目前,乐山市已在所有村(社区)全面推行“积分制”管理,通过群众的参与,纠纷多发、陋风陋俗、治安乱象等社会治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有力提升。如今,全市共成功创建96个省级“六无”(无黑恶、无毒害、无邪教、无命案、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平安村(社区)。

  张旭枝是乐山市沙湾区双山村的村民,是一名积分“积极分子”。她表示,刚开始参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多兑换礼品,后来发现通过参与,村里的环境是越来越好,自己的成就感也就越来越强。像张旭枝这样通过积分参与村(社区)自治的群众还有很多,“自扫门前雪”已成过去式,“凡事搭把手”正在成为群众的新风尚。

  “茶调委”护航产业发展

  共治矛盾纠纷“老大难”

  阳春三月,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的茶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解放村所在的名山区素有“世界茶都”之称,是蒙顶山茶的主产地,全区共有茶园35万亩,种茶大户、贩茶企业多达千家,茶产业不仅关系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关系着全区的社会稳定。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茶、卖茶,与茶相关的纠纷也时有发生。”解放村党委书记彭启华告诉记者,在解放村,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源基本跟茶产业相关,贯穿于茶叶生产、销售全过程。茶树苗买卖欺诈,茶叶交易缺斤少两、鱼目混珠等都是当地最为常见的纠纷类型。

  “与一般纠纷不同的是,涉及茶产业的矛盾纠纷更为复杂,专业调解员虽然能够很快介入纠纷调解,但他们大多对茶叶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多,对于茶叶交易规则更是知之甚少。”名山区委政法委政治处主任陈娅介绍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茶调委”应运而生。

  基于涉及茶产业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在“茶调委”组成成员中,除了司法助理员、村干部、民警、公益律师外,还专门成立了调委会人才库,吸纳与茶叶相关的专业人员,比如经验丰富的种茶大户、茶艺师、评茶师等。他们在调解过程中给出专业的意见、权威的见解,使调解工作事半功倍。

  “以往发生茶业交易纠纷,要不就通过诉讼解决,牵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不就僵持不下,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隐患也就产生了。”当地一位茶农说,有了“茶调委”,很多矛盾纠纷在基层就能得到解决,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规范了当地的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名山区已形成以派驻调解工作室为前沿,以片区乡镇茶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支撑,以名山区茶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突破的名山区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第三方化解机制。据统计,自名山区“茶调委”成立以来,该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8660件,成功调解8585件,成功率达99.1%,“茶调委”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议事厅”营造乡里乡亲

  共享乡村和谐新风尚”

  有着“中国竹编第一村”美誉的兰沟村位于眉山市青神县。近年来,兰沟村依托竹产业优势,传承当地千年的竹编技艺,发展起了以竹文化为中心的乡村旅游产业。如今的兰沟村,行走皆为一幅画,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曾长期弥漫着一股不和谐的“味道”。

  “我们村现在这个占地近1500平方米的漂亮小公园,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兰沟村党委书记、主任赵小建说,在修建小公园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鱼塘,附近村民为图便利,经常趁人不备朝里倾倒垃圾,整片区域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村民之间互相指责,村里怨声载道。

  赵小建介绍,依靠传统方式向村民宣讲环境保护、爱护卫生,作用微乎其微,即便他们天天与“臭空气”相伴,也不觉得这是自己该操心的事,必须转变大家的思路,自己的卫生还是得由自己做主。有了这个想法后,兰沟村立即召开“坝坝会”,将村民聚集起来议事,发动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民事民议、筹资投劳的方式,臭鱼塘很快被填平,一座漂亮的小公园也拔地而起。在治理的过程中,村民们尝到了“自己作主”的甜头。

  在与兰沟村相隔不远的高台镇百家池村,这里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邻里百家”,这里不仅是村民交流议事的地方,还是村民们享受民生事项代办的场所。如今,百家池村的“邻里百家”已发展成为村民“自发来、乐意听、愿意说”的自治空间。

  墙内开花远近飘香。百家池村建立的“乡贤汇”平台吸引了不少乡贤的目光,目前,该平台已经聚集了40名乡村规划师、本地乡贤、基层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他们成立村级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用自己的能量“反哺家乡”,为村级发展规划出谋划策。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四川省各试点地区深刻认识到自治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基层动能,形成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经过3年的试点实践,一个个自治强基样本脱颖而出,根植于巴蜀大地的基层“微治理”,正汇聚成独具四川地域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大手笔”。

(责任编辑:张楚瑶)
 
智慧普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