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普法平台
欢迎您进入智慧普法平台!
首页 > 法治热评
信用分级分类让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法治日报 2021-11-17

  □ 马 亮

  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是确保市场经济健康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民以食为天”,监管部门特别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近日,据媒体报道,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构建了以信用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机制,探索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并据此进行差别化监管,为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贡献了广州经验。

  过去政府部门往往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并片面理解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概念。这使政府监管简单粗放,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并使市场监管陷入“地毯式”排查、“运动式”检查和“人海战术”的窠臼。这种监管方式不仅容易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会造成监管部门的“疲于奔命”。

  近些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强调创新和优化政府监管,特别是要精简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一改革举措极大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使一大批市场主体迅速涌入。但是,面对量大面广和分散经营的市场主体,如果不能进行差异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监管,那么就会带来新的监管难题。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放管服”改革的核心要求之一,即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过程中,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企业和监管人员,并向社会公开监管结果。随机抽查减少了市场监管的随意性和工作量,但也带来了新问题。比如,随机抽查遇到很多“僵尸企业”,发现的问题不多,还可能遗漏高风险企业。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建立的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核心的全链条、闭环式、智慧型监管机制,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精准、高效、智能和协同。这一机制基于基本属性、违法违规、信用评价、关联企业、其他风险等维度的信息对企业进行立体全景画像,对日常监管风险量化评分并分类分级,据此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分类监管。高风险企业将接受更高频次的检查,并面临更大幅度的处罚,而低风险企业则可以少检乃至免检。

  通过这套机制,监管部门可以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和打标签,并据此进行靶向抽查和差别化监管,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和精准施策。这种新型监管模式既节约了企业的迎检时间和合规成本,也使监管人员能够集中力量专注于高风险企业的检查整改。与此同时,这套机制也使信用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筹码,并倒逼企业珍惜信用。

  同时,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发了一套集成系统,可以使企业信用风险的判定分类、监测预警、研判处置和监管约束实现自动化。这既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提高了市场监管效能。此外,这些数据还实现了全市各区跨部门的共享,从而有力推动了跨部门、跨层级和跨地区的精准监管、协同监管和综合执法。

  从这一创新案例来看,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的核心在于对企业信用进行精准分级分类,并基于企业信用和风险进行差别化监管。对每家企业都挨个检查,看似兢兢业业,实则背离了市场监管的初衷。“双随机、一公开”也不是对企业进行完全的简单随机抽样,而是要和全覆盖监管、重点监管等结合起来。市场监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抓一个准”。因此,监管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乱作为和瞎作为。基于信用和风险的市场监管,使监管人员有了火眼金睛,可以洞悉企业的潜在风险,并增强监管的预见性和预警性。这可以让市场监管既实现监管工作的“无处不在”,又能够对企业“无事不扰”。

  和行政审批相比,事中事后监管仍然是新生事物,还有大量空间值得探索和创新。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广州市的做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感知”企业,并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对症施策。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提炼广州经验并复制推广,使更多企业从中受益,并推动全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金燕)
 
智慧普法平台